全球趙子龍論壇(佳里子龍廟永昌宮)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3669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“一呂二趙三典韋”的產生 [複製鏈接]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20-4-4 10:56:54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“一呂二趙三典韋”的產生

原創 三國講壇趙春陽 三國講壇
(本文節選自《三國武將排名》)

先來說說我是怎麼知道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這個排名的。
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,大約八九歲,剛剛學過官渡之戰的課文,對三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向同學借了一本《三國演義》來看。看到原著後,我才發現閱讀《三國演義》並沒有那麼簡單,特別是赤壁之戰前的故事,勢力眾多,關係複雜,我囫圇吞棗地看了幾次,也沒記住什麼情節。好在同學借我的是一本帶繡像的《三國演義》,正文前有上百幅重要人物繡像,幫助我認識了許多三國人物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典韋,繡像中的典韋高大威猛,一臉凶相,一手抓著一個人在那裡揮舞。雖然人物身體比例有些失調,但視覺衝擊力十足。
我大大爺(即大伯)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,很有學問,熟讀三國水滸。他聽說我在看三國,就問我三國武將中誰最厲害。我姓趙,只知道單騎救主的趙雲很厲害,其他人就說不出來了。大大爺告訴我: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。知道這個順口溜後,我就開始在書中尋找這些武將的相關事蹟,慢慢地,把《三國演義》也讀完了。我與同學討論三國武將排名時,也常常搬出這個順口溜。
現在我給大學生講《三國演義》的選修課,一問到三國武將排名,學生馬上就能說出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。我問學生是怎麼知道這個順口溜的,他們都說是聽家中長輩說的。我相信,等我的學生結婚生子,也會把這個順口溜說給他們的孩子。
就這樣,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的順口溜在民間代代相傳,甚至被奉廣大讀者為圭臬。
流行度是認可度的一種表現,只有自己認可這個排名才會主動傳播。我們之前介紹了幾種排名,比如“三國英雄算馬超,馬超還是呂布高”,比如“三國之中出呂布,呂布哪有馬超好,馬超不及子龍巧”,都沒能廣泛傳播,就是因為老百姓對這些排名的認可度不夠。
就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來說,把呂布、趙雲、典韋、關羽、馬超、張飛排在前六名已經非常合理了。呂布獨戰三英,趙雲單騎救主,典韋死戰救主,關羽斬顏良誅文丑,馬超打的許褚裸衣,張飛喝退百萬曹兵,都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。相比之下,許褚有點憨,總充當配角,黃忠有點老,還要靠射箭,比這六位要差一點。
具體到這六員將,呂布排名第一當之無愧。趙雲一生不敗,印象分更高,典韋早死,想像空間更大,與聯手沒能擊敗呂布的關羽張飛相比,二人的上限更高。在同時代的京劇《借趙雲》中,也採用了趙雲強於典韋、典韋強於張飛的設定。而馬超與張飛挑燈夜戰不分勝負,兩人排名應該緊挨著。這樣,六員將的大體順序就確定了。接下來,還要考慮押韻的問題,六個人的名字中,只有典韋和張飛押韻,所以這兩人必須一個第三一個第六。綜合閱讀感受和押韻考慮,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的排名就應運而生了。
那麼,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的順口溜究竟產生於什麼時代呢?這是一個很難的回答的問題。
在我能找到的文獻資料中,最早記錄這個順口溜的是1986年出版的《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·遼寧卷·新民資料本》:
一呂二趙三典韋,
四關五馬六張飛,
七黃八魏九姜維,
曹操排在第十位。
這條資料由新民文化館的干部劉靜蒐集整理,口述者是新民東街小學一位叫王可心14歲女孩。
另外,同樣是在八十年代,山東青島曾流行過一種三國紙牌遊戲,紙牌上的武將的順序也是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”。
民間文學從口頭到文字的過程相當漫長,這個順口溜產生的時間肯定要早於1986年。
學者孫勇進先生在《三國演義趣談與索解》中,提到了這個順口溜:
記得筆者少年時,聽到家鄉流行著一個三國英雄人物的大排行,叫做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,七黃八夏九姜維。
我向孫勇進先生詢問聽到這個排名的時間,他告訴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,比1986年要早。
學者董志新先生在《毛澤東讀三國演義》一書中,也提到了這個順口溜:
上學了,大約是小學二三年級,早兩年上學的哥哥總能從同學那裡借到《三國演義“小人書”。 ……“小人書”看得多了,就與哥哥爭論哪個大將武藝高,我說:“五虎上將最厲害!”哥哥到底比我早上幾年學,不知從哪裡聽來幾句順口溜:“人中呂布,馬中赤兔”、“一呂二趙三典韋,四關五馬六張飛,七黃八夏九姜維……”我沒有“順口溜”,說不贏他,只好甘拜下風,承認呂布是武藝最高的大英雄。
董志新先生與我生活在一個城市,我的第一本書還是董先生撰寫的序言。我詢問董先生聽到這個排名的時間和地點,他說大約是時間是1960年左右,地點在吉林省吉林市。我也問過我大大爺,他第一次聽到這個順口溜是在六十年代的瀋陽。這說明,至少在六十年代初,這個順口溜就已經廣泛流傳了。考慮到口頭文學的傳播速度,這個順口溜產生的時間還要早很多,但已經很難追溯到具體的時間了。
關於這個順口溜,互聯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,一種認為這個順口溜是所謂三國二十四名將歌的縮寫,另一種認為這個順口原來是“一呂二馬三典韋”,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下次再講。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

GMT+8, 2024-11-22 06:01 , Processed in 0.015194 second(s), 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