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趙子龍論壇(佳里子龍廟永昌宮)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4407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成都大邑,曹學佺與趙雲的土城 [複製鏈接]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9-3-5 14:18:57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成都大邑,曹學佺與趙雲的土城

陳樹文 行腳三國 1月16日



導讀
曹學佺說土城築在靜惠山山下,而非山上,與清代記載土城完全不同,這是怎麼回事,曹學佺的說法正確還是清代記載正確?

曹學佺生於1574年,死於1647年,活了73歲。明神宗朱翊鈞萬曆進士,是明朝著名文學家。

他曾任四川右參政、按察使。因撰《野史紀略》得罪魏忠賢黨,被削職,家居福建老家二十餘年,著述頗多。其中《蜀中名勝記》就寫到了大邑趙雲的遺跡。



這段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趙雲在大邑遺蹟的文字資料。它告訴我們如下信息:

一:該文引用文字是明代版的《大邑縣志》;

二:土城築在山下,而非山上;

三:趙雲當年曾在靜惠山防羌;

四:靜惠山和東山有很大差別。

明版《大邑縣志》經過甲申兵燹之後已為灰燼,現已無明代版本大邑縣志可言了。

值得慶幸的是,曹學佺說他這段文字是引用明版大邑縣志。所以讓我們知道了明代曾經有大邑縣志,但現今已看不到了。

曹學佺說土城築在靜惠山山下,而非山上,與清代記載土城完全不同。這是怎麼回事,曹學佺正確還是清代記載正確?


筆者認為曹學佺的記載是有充足理由的,其理由有如下四條。

理由一:曹學佺曾任四川佑參政、按察使,大邑與成都相隔不遠,趙雲在山下的土城遺址和廟基,作者本人應當是來實地考察過的。現今廟基均在山下,與曹學佺之說相符。

理由二:曹學佺記載的土城及廟基,當時明代的《大邑縣志》也是這麼記載,與歷史相符,該書明確註明是明版的《大邑縣志》。

理由三:曹學佺所處的明代中期,政治相對穩定,治史更加精細,山上和山下的原則差錯應當不會出現。

理由四:從靜惠山地形和軍事常識看,土城肯定在山下而非山上。因為在山上築城,如果敵方將四周水源及道路搶占與切斷,山上土城就成死城,就將導致戰爭的失敗。退一萬步講,水源和道路即使未被搶占,山上土城孤立無援,也隨時都有被擊破的威脅。


所以,曹學佺記載的「山下土城」是正確的。那麼清代諸多典籍為何將土城記到靜惠山上去了呢,我以為原因也有三個:

原因一:因明末的農民起義,邑志無存。張獻忠進入四川燒殺,大邑地區也是個重災區。據乾隆版大邑縣志載,所有人口幾乎遭殺戮,只有少數逃入西北邛崍山脈中的,最後也受到飢餓、瘟疫的侵害,活下來的為數極少。

民房、村鎮、寺廟、縣城等都在大火中成為灰燼,火燃月餘不絕。子龍廟、土城遺址,靜惠山上所有遺存亭台,都未能逃脫這場兵燹。

到乾隆十四年宋載編大邑縣誌時,大邑所受的一切損失還未恢復。

他在序言中感嘆道:「甲申兵燹,邑志無存,撫今弔古,不勝滄桑感矣……」。

因為沒有前人的大邑縣志作藍本,所以宋載寫志只能白手起家,組織人重新採訪。

他對靜惠山的解釋只說:「舊有亭榭,相傳蜀漢順平侯鎮守斯土時所築。」而不說土城在山上山下的問題,也是因為事情繁雜,無暇作深入調查。



原因二:因為無史可證,寫史缺乏依據。從甲申兵燹到宋載編大邑縣誌時的近一百年時間中,大邑所受戰爭創傷都未完全恢復,對許多古蹟的重建和命名,肯定出現差錯,同時給寫史的專家也帶來了錯誤。

土城的恢復,怎麼恢復,史無記載。也許由山下移到山上,都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


原因三:因為土城移到了山上,已成歷史。

歷史上的許多古蹟的恢復和重建,都是民間行為。而甲申兵燹的破壞,使邑人恢復了一百餘年都還未完成。

邑人基本上是外省移民,對當地歷史一無所知,所以土城的恢復肯定就出現了錯誤。史家不會將恢復在山上的土城寫到山下。所以後來的縣志方志說土城在靜惠山山上,也是當時歷史的寫照。



今人在修建靜惠山公園時,也將土城遺跡弄到了靜惠山上,也是對清代後期歷史的忠實,無論它的方向和形式對不對,總是對那段歷史的傳承。正如齊騤所說:「事物之興廢,何常之有。」

古人尚如此,何況今人呢。

曹學佺的功績就在於他按前史記載了趙雲的土城,使後來的研究者有了第一手資料的對比。

2008.3.7 於川西聽雨樓
附件: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。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

GMT+8, 2024-11-22 09:26 , Processed in 0.016301 second(s), 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